乐山市科协副主席 曾 波
2008年9月23日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联合实施的,采取“以奖代补和奖补结合”方式评选表彰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科普惠农项目。其目的在于通过“计划”的实施,不断促进农村科普体系的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科普公共服务持续惠及广大农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我市先后已有五通桥区花木协会等4个先进单位和2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共获专项计划资金90万元。各受表彰单位和个人按照计划资金的使用原则和要求,配置齐全了科普设备和设施,加强了科技普及和培训工作,开展科普工作的手段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带领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项目资金发挥了有效作用。
一、激励先进,掀起农村科普新高潮
我市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和“好中择优”的原则,扎实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审核工作,将候选单位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报纸、科协简报、电视媒体宣传报道受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汇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获奖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提高了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市的知名度,增强了受表彰单位及个人的荣誉感,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科普基层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科普事业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全市各地纷纷加强了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力度,扎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强化科技宣传普及,努力培育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典型,积极争取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在全市再次掀起了农村科普工作新热潮。
各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也受到极大鼓舞,工作热情高涨,利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金配齐了必要的科普设备,增强了带领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在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科普惠农工作中取得了新的成绩。目前,我市受表彰的4个先进单位和2名先进个人中,五通桥区花木协会已带动和联系农户达8000多户,花木种植面积26150亩,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五通桥区优质芽菜协会正积极打造芽菜生产科技园,建立芽菜加工标准化生产线,以进一步壮大全区芽菜产业发展。夹江县科普示范(蔬菜)基地在夯实硬件设施上下工夫,投入资金60余万元购置土地2亩,修建办公室、实验室、蔬菜病虫害检测室、标准化培训室、1000吨蔬菜加工和包装房。同时,聘请湖南省农科院刘勇博士、南京农大博士袁兴汉为首席专家,筛选出目前市场需求的13个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向当地菜农赠送粉冠王番茄种子400袋,裕优3号黄瓜种子400袋,苦瓜种子1500袋,苦瓜嫁接苗2000株,各类蔬菜种植技术手册5000余册,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先进个人金口河区天麻协会张大全积极研究创新天麻种植技术,向药农广泛推广天麻套袋栽培技术,实现每平方米天麻获纯利258元,提高了药农的种植效益。
二、资金助力,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认真抓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的使用,坚持突出“科普惠农兴村”主题,重点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掘和使用农村乡土人才有效使用项目资金,努力加强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抓好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动能力,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科普知识共享,科普人才共享,强化农村科普网络建设,提高了农村科普基层组织和个人科普惠农的服务能力。
过去由于受资金、设备和工作条件的限制,我市农村科普基层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手段十分有限。不少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在组织开展科普培训时十分困难,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开展百人以上的培训就感到吃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后,我市加大了对农村科普基层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力度,对一些工作开展良好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及科普带头人每年给予了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大力支持其工作开展。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纷纷加强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基本上都配置了电脑、电视、数码相机、DVD影碟机、音箱功放等科普设备,修缮了科技培训教室,建立了种类齐全的图书阅览室,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活动方便了许多,培训效果明显增强。夹江县科普示范(蔬菜)基地建起了整洁规范的培训室,上百名会员和农民群众可同时集中在一起观看科普光碟,不仅可以交流技术、信息,听得清,看的明,不懂的地方,还可回放答疑,使原来散兵游勇式的科技培训日渐规范。仅2007年一年,五通桥区花木协会就组织开展300人以上的花木协会种植技术大型培训会4次。犍为县榨鼓生姜协会建起了20平方米的规范图书室,向村民和广大会员发放和借阅图书资料,为农民兄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丰富了全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市中区苏稽镇枇杷协会理事长程昌才被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两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2350人次;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果树栽培技术资料35000余份免费送给农户;先后应邀到峨眉山、夹江、金口河、犍为、井研等地为果农讲课,现场指导、培训果农2100人次。在他的带领下,程扁村全村种植650多亩枇杷,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村。村民们富了,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高涨,群众集资65万元硬化村道3.85公里,整治沟渠6380米,建起了农民健身场所,兴办了农家书屋,办起了农家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多元,村民都过上了象城市人一样惬意的生活。
三、助农增收,科技富农工作成效显著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的注入,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在推动农民科学生产、科技致富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中国“百强协会”之一的五通桥区花木协会把专项资金5万多元,用于“集成大树”、茶花、美国棕榈等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种植和推广应用,取得很好效果。中央电视台1台在07年2月9日《新闻联播》节目中,对花木协会“集成大树”信息作了专题报道。目前,协会已成功培育“集成大树”10000余株,在一些大中城市的绿化工程中大受欢迎。产品远销德阳、绵阳、重庆、云南等地。2007年4月,协会理事长谭祖全还专门受邀到云南、眉山等地讲授“集成大树”种植技术。很多农民在学到技术后感慨地说:掌握科技金点子,立竿见影数票子。犍为县榨鼓生产姜协会引进“优良大白口” 品种和新技术“蜂窝式软化姜栽培技术”,促进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姜农中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真正做到了帮助农民科技增收。如:麻柳村2组邬正林,2007年引进种植“大白口”5亩,与原有的老品种进行同田对比试验,“大白口”比老品种每亩增产279公斤,每亩增收558元。2008年协会还推广生姜测土配方施肥5000余亩,预计可增收250万元。全乡生姜种植户已由2007年的3956户发展到现在的5000户,受益人员由去年的12355人增加到现在的17662人,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5000亩增加到18000亩,实现产值由原来的11250万元预计可增加到13633万元,人均纯收入仅此一项预计增加411元。
四、几点建议意见
(一)建议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应向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倾斜。增加表彰的覆盖面,增加对中小型农技协的扶持力度。
(二)建议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指标总量,以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公共财政实惠。同时建议按项目资金百分之3—5的比例,配套下达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费用。
(审阅:曾波)
(编辑发布:张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