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协信息 > 专家建议

发挥中医药重大作用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信息来源: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10-12-17 浏览:

 

 

蒋 渝1, 汤一新2

(1.乐山市科协,四川省乐山市  614000;

2. 乐山市中医医院,四川省乐山市  614000)

 

  摘要:标准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一定的标准只能作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离开了这个际线,就有一个被认同的问题。在医学领域很难仅仅只采用某一套医学体系,就能彻底阐释和解决一切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中医学采用了同人类学一样的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基础上去研究人类及躯体疾病和健康的方法,这是一种一直先进的方法。中医西医都是科学,门门科学都无止境。中医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同时,中医科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医 西医 标准 临床疗效

The display Chinese medicine important function needs to clarify several questions

YuJiang1  YixinTang YixinTang r2

(1.    Leshan Scientific society, Schuan ,China;2. Lesha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ichuan, Leshan  614000)

  Abstract: The standard is under certain cultural context product, certain standard can only affect in certain cultural context, left this border line, has one question which approves. Is very difficult in the medicine domain only to use some set of medicine system merely, can explain and solve all human body health and disease's question thorough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the same anthropology same to study human and body disease and the health method in the broader field of vision foundation, this was one continuously advanced method. The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 are the science, all trades science are without limits. The Chinese medicine needs to earn more re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system also needs to further consummate enhance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Doctor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Standar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文化建设指出,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总书记就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提出的这一重大观点,是总书记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出的总动员令和新号令,也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亟须面对和解答的一道新命题。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较长篇幅讲述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问题,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温总理对中医药的高度肯定,是在基于对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完全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

  要充分发挥祖国医药在防病治病、社会稳定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澄清几个问题:

  1         中西医是通往真理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中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辨证施治为特色,特别强调注重人体各脏器间的阴阳五行平衡和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认识中医的“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定义。
    科学一词的本意是“知识”。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但在传统的西方学术思想中,科学曾经被认为是把握在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真理的学问。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科学,是建立在近代西方物理学和化学基础上的。有人把建立在化学、生命科学和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当做科学,要用这种科学去解释中医,作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可是凭什么认定建立在数理逻辑和实证基础上的西方科学模式才能称为科学呢?就像是从一个出发点到一个共同的归宿,可能不止一条路。现在人类走了其中一条路并且已经逐渐摸索出这条路的规律来了,就认为另外一条路不能到达终点,这显然是违反科学本意的幼稚之见。。
    我们常常去构想一种可能性,通往真理的道路确实不止一条。我们睿智的先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到其中一条路的一点点线索,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西方人则循着另一条路逐渐摸清了脉络,走出了另一条道路。就在几年前一次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就有学者提到,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于西方,而这正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

  近代和当代,国外不少人类学家都把整体论Ho1ism、整体研究Holistic  A-pproach视之为人类学学科的标志,把自己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中医学恰恰是这种先进的科学的整体观念的先行者。中医学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能超然在世界和生命之上,需作为世界和生命中的一员去会意、揣度和心领。于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就不是“主客两分”地强调“客观”认识,而是“体物会心”、 “物我一体”、 “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地“物我交融”的“内景”。[1]于是在方法学上,中医学采用了整体关联、辨证互补、系统协调的“整体”方法,而不是用机械的、分割的、还原的方法来建构它的体系。进而在推理方法上,中医药传统文化只能运用“容中的”而不是“排中的”、“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辨证逻辑来完成其推理,结果就使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概念与概念体系具有整体的、辨证的、互补的、模糊的种种特性,最终在技术手段上体现出整体调控的独特优势。[2]

  通过上述人类学视角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某些 “民族医药糟粕论”持有者竭力批判的为中医所坚持、被藏医药传承的“整体观念”,恰恰是符合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最先进的认识论之一。整体观念吻合了至今仍然不失为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正确表述,即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社会(群体)及文化一样,人类的躯体也是有机的整体,它不同于机器可以拆卸和重新装配,如果把它拆卸下来,它的生命就终结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解剖学家手下才变成了单纯的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时解剖学家所处理的“已不是活的躯体,而是尸体”了。基于这一道理,中医学采用了同人类学一样的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基础上去研究人类及躯体疾病和健康的方法,这是一种一直先进的方法。

  现代西方文明确实对当今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种贡献才使其在与东方文明的竞争中取得强势地位,但东方古代文明仍不乏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奇珍异宝。中医学就是这种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样具有客观性、唯物性和辩证法思想等重要特征。

  如果一定要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知识才称得上是科学,那么,这个科学的概念本身就已存在问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和健康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知识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它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既然是科学,就要讲“标准”,中医药治病也是有“准”的,也是有“章”可循的。张仲景《伤寒论》的398条经文,就是一系列典型的辨证施治“标准”。其实并非中医不可重复验证,只不过验证的方式、内容不同如西医而已!西医重复验证是“病”,而中医重复验证是“证”,病证可以相互交叉在若干种对方之中。

  我们知道,地球的年龄以亿年来计,地球生命的历史以万年来计,人类的文明的历史以千年来计。而整个宇宙信息之博大浩瀚是目光短浅的人难以想象的。有人敢于回答人类再发展一百万年以后是什么样吗?之后再发展一千万年呢?不过我想说的是,到时候很多东西肯定用公元21世纪的“逻辑”以及所谓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无法解释的。同理,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限性。“阴阳五行学说”不能被21世纪的科学理论解释很正常。要知道,我们的祖先也是可以发现如此精妙高深宏大的宇宙信息的,它永远不是西方人的专利!

  正如文化相对论所强调的那样,把欧洲文明放在文化演化的最高点而把其它民族放在最低点的论调是无知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总是用西方认为普通、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评判、衡量东方文化的价值。要判断或者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作标准,不能戴上一个民族文化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事实上,多样性文化的存在,可使我们人类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当然,面对世界的快速变化,在—定的场合.我们也很难分清“你的文化还是我的文化”,因为多姿的文化往往已经在一定的境界中被融合在一起了。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首先在于它能够抵消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面,摒弃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见。

  破解中医困局,不在于我们投入多少钱,或者如何辩解自己是科学的,真正的要害在于我们要搞清楚,中西医是通往真理的两条不同的道路,决不能以一方的标准去要求另一方。

  2         有人混淆了中西治疗理念

 《内经》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点出了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和为贵”。它与西医的治疗理念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差别,比如对腹泻的治疗,西医的认识是,“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那么找到了它就可以杀死它。这好比警察追捕罪犯(即致病因子)绳之以法,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而中华传统的思维就像搞好社会综合治理(即调节机体)杜绝犯罪一样,也不失为追求安宁的一个正确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道理就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其科学价值在于,在不知道是什么病毒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有效的防范;下次病毒变异了,或再有什么病毒出现,还是能够战而胜之。

  中医界应该真正地站在中医学的角度上,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医生治疗瘟疫走的是什么样的路子,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跟在西医后面东施效颦:西医找病毒,中医也就去找病毒;西医用激素,中医就用补药。这恰恰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种错误的思维。

  中医必须认识到:辨证论治并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着眼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正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依然在于辨证论治。谁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这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3         中医需要传承也需要更新

  发挥中医药重大作用,也应破解中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理论方面还基本处于低水平继承状况。对近现代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提供的理论信息不够重视,满足于“知古达古”。现有中医理论著作极少,有独到见解者更为鲜见。引用现代基础实验验证、解释中医基本原理这一新领域内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指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实验的目的、手段与原理研究的特点、需要不—致,相互融合差,对现代技术消化不良,致使研究成果的价值不大。作为一门庞大学科群上层建筑的中医理论研究,迄今分化祖糙、缺乏系统,整个理论研究体系尚未成熟,难以胜任指导学科发展、指导技术应用、促进新技术产生的重担。二是在临床方面,是中医学之所长,也是其生存之根本,然而不少泥古不化,对病情的差异和条件的改变不予重视,使临床诊治水平难以有所提高,难以和不断改进的现代医学技术竞争。三是在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方面,功力肤浅,学而不深,致使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濒临失传的危险。

   任何一门学科都只有在更新中才能保持活力:对于中医学来说,更新不会抛弃传统,割裂传统,而是凭借其强大的传统基础向前迈进。更新是进步、是超越。中医学是棵苍老的大树,更新给它带来的是鲜活茂密的新校绿叶。

  我们认为,中医学的更新、包括观念、学术、技术、人才的更新。

  一是观念更新。这是根本,这是当前中医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从总体上讲,中医学发展的观念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观念一致,要有强烈的当代意识,在价值判断、方向决策、力法取舍等方面应作必要的调整。彻底改变封闭保守的思想,发扬敢于自我批判、勇于进取的精神。靠学科自身扎扎实实的进步,取得在当今科学领域里的地位。

   二是学术更新。研究传统学术经验理论也有一个怎样深入、怎样创新的问题。近来已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钻研、可喜可贵。比如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中医治则研究、温病学术研究、中医综合疗法研究、巾医基础系列教材研究及编写等等,这种由浅表进入深层的研究,有可能成为中医学木更新的转折。希望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下,比较大地改变中医学术因循守旧的面貌。

   三是技术更新。不仅仅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对其消化吸收,变成真正体现中医学特色,能高质量、高效率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可普及、推广的实际应用技术。与此间时,对传统技术在继承中改造,或在与新技术结合中创新,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四是人才更新。少壮派的崛起是事业希望之所在。如何发挥者、中、青学术梯队的整体效应。在一些学术热点,社会需求紧迫的临床课题方面,如何支持以中、青作为主体,按人才兴趣、专长集合的学术群体工作,这对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可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崔月犁 中医沉思录[M].,第一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1—9

[2]       李致重. 中医沉思录[M]. 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6-80..

[3]       汤杏林. 藏医药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       汤杏林. 从美国断代史看其种族关系与差别教育[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5(1):282—285

[5]       容观敻. 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M]. 第1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6

[6]       匡萃璋. 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M]. 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43-244

[7]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4

 



 

 

 

打印本页】【返回上一页】【关闭

版权所有: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蜀ICP备09038323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乐山市中区柏杨东路218号 电话(传真):2443359

技术支持:好易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