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国 胡 平 陈 平
犍为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地处乐(山)、宜(宾)、自(贡)、凉(山)接壤地的中心地带,属四川省重点丘陵农业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四川省茉莉花生产示范基地县,川中优质茉莉花茶区、川西名优绿茶区核心示范区等。
据《犍为县志》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于鄨(今贵州省遵义市以西),辖区包括现今的贵州省遵义市、毕笈市;云南省的昭通市;重庆市的江津市;四川省的泸州市、宜宾市、内江市、简阳市、乐山市、眉山市、自贡市等三省(一直辖市)的十市广大地区以及西昌市、雅安市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将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号称“三蜀之地”。清·周灿《舟过犍为口占》曾有“汉家旧有犍为郡,文物声名号大邦”之感叹!
随着社会的变革,到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犍为县,属戎州,唐上元元年(674年)属嘉州犍为县。其县名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犍为县设4区4镇44个乡,包括现五通桥区大部、井研县王村、黄钵、马踏、三江等六个乡镇、沐川县一个箭板乡在内。2009年末,全县辖30个乡镇350个行政村29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万,农村劳动力21.6万个。农业总产值23.631亿元,粮食总产22.473万吨,农民纯收入实现4924元。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战略,打造川茶区域品牌”的部署,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四川省农业厅川农质安(2008)35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犍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犍为茉莉花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见。现就有关问题研究如下:
一、产品名称、类别、地域范围
(一)产品名称
犍为茉莉花茶
(二)类别
犍为是地名,茉莉花是一种天然香料作物,茉莉花茶是产品通用名。犍为茉莉花茶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下栽培种植的茉莉花、茶叶,把茶叶按规范技术工艺加工成茶坯,通过茉莉鲜花维护、茶坯处理,实行茶与花拌和窨花、“择花炒花”吸附茉莉花香料气味后,采用特殊加工技术工艺生产的茉莉花茶产品。
(三)地域范围
犍为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范围为四川省犍为县行政区域内的30个乡镇。
二、产品生产地域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
犍为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山)、宜(宾)、自(贡)、凉(山)的中心地带,是乐山市出川入海的东大门。位于东经103°43'35"——104°11'48";北纬29°01'02"——29°27'47"。全县幅员面积1365.79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形成东北、西南高,东南低。东北部的铁山海拔723米,西南部的梁家山海拔1047米,东部的龙孔场海拔358米,南部的新民板板桥海拔308米。在川中平缓褶皱区马边向斜地质构造的作用下,形成县域内坝、丘、山皆具的地形地貌特征。全县平坝占幅员面积6%,丘陵地貌占76%,低山占18%。据土地资源调查和耕地资源详查,全县耕地70.65万亩,占幅员34.49%。2009年林地79.24万亩,森林覆盖率45.9%,水域10.5万亩。县境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30条,县境流长1215公里,以岷江水系的岷江、马边河为主干系。岷江是乐山→犍为→宜宾的航运主要航道。
(二)气候特点优势明显,温光水资源丰富
犍为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见,无霜期长达333天。主要气候特点是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夏季光、温、水同步递增,时有干旱、洪涝灾害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日照少;冬季少雨干燥,多雾少霜雪。
1、气温:年均温17.5℃,最冷1月,月均温7.6℃,极端最低温0℃,最热7、8月,月均温达26.3℃、26.2℃。极端最高温38.2℃。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9日,终日为11月28日,年正积温6461℃,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5662℃。
2、降水:年均降水1190—1200mm。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间变化较大。春季降水占全年的17%,夏季占57%,秋季占21%,冬季占5%。一年中6月、7月、8月、9月是降水最多的时段,约占全年的69%。12月、1月、2月降水量少,仅为全年的5%。
3、日照:因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年均日照时数为1080小时,年均太阳辐照为85.3千卡/cm2,属全国光能低值区。一年中,4、5、6、7、8共5个月日照时数较高,可达626.4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1%。
以上气候特点,与茉莉花、茶叶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光、水同步。为发展茶叶、茉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三)土壤条件优越,宜种土类多且肥沃
犍为县境从大的地质构造而论,属川中平缓褶皱区马边向斜。以北北东向构造和单斜地层为主。境内被岷江切割分成东、西两部。岷江以东属乌抛山东系,岷江以西属大凉山余脉马边帚状构造。主要出露地层为侏罗纪系中统沙溪庙组、下统自流井组和白垩系夹灌组及蓬莱镇组、遂宁组、三选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中统雷口坡组及部分第四纪老冲积土、近代冲积(洪)积土等。犍为土壤成土母质丰富,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类型较多。按照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分类,全县农耕土壤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土五类和13个亚类28个土属45个土种。
经土壤分析检测,全县土壤酸性、微酸性的占耕地39.33%,中性土占44.05%,微碱性土占16.62%。根据2006年采集的5000多个土样化验分析统计,土壤有机质22.8g/kg,全氮1.33 g/kg、速效氮112mg/kg,速效磷19mg/kg,速效钾85mg/kg。土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
三、犍为茉莉花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犍为茉莉花茶的起源
犍为县是古老的茶区之一,也是川西南茶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水陆交通要道。唐·李白曾经岷江从犍为到三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到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据《犍为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版(物产志)及公元1787年记载:“花之属有桂,种类最多,有金桂、银桂、月桂……茉莉……”,犍为种植茉莉花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犍为茉莉花茶始产于清溪镇。清溪镇当时就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商业重镇、军事重镇等。曾是通往云南昭通的“茶马古道”之路。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犍为辖区内盐业制运、贸易繁盛,仅次于富顺县和自流井,县内从事以盐业为生的在5万人以上,成为县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间,犍为有名的8大商家杨、李、康、胡、潘、何、巫、毕,其经济实力远及云南、贵州等省。为扩大盐务,共同推荐杨、康、何等人顺岷江而下,到沿海考察盐务。当到达福建福州时,看到种植的茉莉花和用茉莉花制茶,顿感奇异。经福州友人介绍茉莉花的种植、茉莉花茶的制作技术后,众人十分感兴趣。当友人送来茉莉花茶品尝,打开茶盖时,一阵从未闻过的异香扑鼻而来,大家异口同声赞到“好茶,好香的茶”。他们还对茉莉花的栽培、花茶的制作都作了详细的询问和了解,并向友人提出引种茉莉花的请求,友人爽快应允。当年秋季,何、康、杨三人从福州引回茉莉花苗数千株,种植在清溪镇的筒车坝,并精心管理,长势繁茂,来年春夏,如玉般的茉莉花挂满枝头,盐道朋友大聚观花,引来乡邻热闹非凡。并请来“制茶高人”,按在福州学来的茉莉花茶制作方法,加工茉莉花茶数十斤,赠与盐商朋友、地方官吏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冲泡一壶满室香”,汤色清澈明亮,茶香芬芳浓郁。闻之,清香扑鼻;饮之,沁人心脾。大家称为“茉莉香茶”。从此,犍为县开始了茉莉花的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并不断发展壮大。清代犍为女诗人刘云溪曾有“奇葩片片落香尘,社鼓饧箫闹玉津”的茉莉花采摘庆典描述,民间有《采茶歌》、《十二月花》、《故乡的茉莉》,并传唱至今。
(二)犍为茉莉花茶发展历史
据《犍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清溪镇已成为川南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每年从雷(波)、马(边)、屏(山同)、沐(川)及滇、黔边境运进茶叶数千担和大量生丝、中药材、皮毛等,然后由清溪转销成、渝等地。成都、雅安、重庆等地茶商还专门派员常驻清溪彩购茶叶。1945年3月,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亲临清溪这个重镇,为国资委投资在清溪修建的水利工程清溪渠剪彩放水,并亲笔题写了“水到渠成”四个大字。为清溪洛江三坝的农田灌溉解决了水源,也为茉莉花的发展解决了灌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新犍茶厂”,1952年成立犍为县茶叶公司。同年,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分公司在犍为成立“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分公司清溪茶叶转运站”,负责对西南区云、贵、川茶叶的转运。同年,犍为县农场从福建、广州等地引进茉莉花新品种在清溪镇种植10多亩,扩大茉莉花茶的生产。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分公司在犍为建立“清溪茶厂”,于1960年初正式挂牌生产。清溪茶厂建立后,为进一步扩大茉莉花茶的生产,又于1966年、1976年分别从广州、福建引进茉莉花新品种5万株、80万株在清溪镇铜车村、玉津镇联合村、互和村等地种植,扩大茉莉花茶生产。其“清茗香”系列花茶享誉川内外,产品供不应求。
1992年,犍为县为发展茉莉花种植,扩大茉莉花茶的生产,犍为县委、县政府特邀请省、市相关领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28人,对《犍为县关于建立茉莉花商品基地可行性研究》进行了论证。系统论证了犍为县建立商品茉莉花基地的十大优势和特点,为茉莉花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并奠定了基础。当年茉莉花发展到3000多亩,鲜花总产220多吨,加工系列茉莉花茶200多吨。同年犍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把茉莉花定为“县花”。
1993年3月,犍为县人民政府在清溪镇建成占地30余亩的“西南茶叶批发市场”。省市领导、茶叶生产企业及云、贵、川相关代表200多人参加剪彩仪式和从事茶叶洽谈及交易活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昌杰到会剪彩并发表讲话,为犍为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犍为茉莉花茶发展的现状
犍为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中,制定了《犍为县茉莉花产业发展规划》、《犍为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犍为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把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作为特色农业经济来抓,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促进了茉莉花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有茉莉花面积2万余亩,年总产鲜花7000多吨,有优质早茶3万余亩,茶叶总产5000余吨。
2007年,犍为县农产品基地通过四川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茉莉花及茉莉花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县有茶叶加工户100余户,其中注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5户,并获QS认证,形成年加工茉莉花茶5000余吨的能力,茶叶综合产值3亿元左右。茉莉花基地的发展,还为省内花茶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茉莉花香料资源。
在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中,先后制定了《茉莉花丰产种植技术要求》、《茉莉花种苗》、《茉莉鲜花质量等级要求》等地方性标准和茉莉花茶企业标准10多个。并参加了四川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茉莉花》(DB51/T423—2004)、《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T731—2007)的制定。为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2001年2月犍为县农业局荣获“九五”全省花卉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犍为县茉莉花基地获国家质检总局、四川省质监局批准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经2001年—2003年的实施,全面完成示范任务。2004年初,经四川省质监局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犍为县茉莉花农业标准化研究与应用》成果于2003年荣获乐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犍为茉莉花基地的发展已成为花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人们称茉莉花为“致富花”。“要想有钱花,多栽茉莉花”、“发展茉莉花,致富奔小康”。犍为茉莉花基地曾获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花卉生产先进县”称号、“四川省重点花卉示范生产基地县”称号,四川省特产协会命名为“四川省茉莉之乡”。在《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把犍为列为“川中优质茉莉花茶区,并作为先期示范县。犍为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创争了一批品牌和名牌产品。如“佛都春香”,曾荣获四川省政府举办的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产品称号,“清茗香”获首届巴蜀食品节银奖产品称号。“茉莉毛峰”、“川峨”系列名花茶、“玉山香毫”、“碧谭飘雪”、“花潭银针”等,以其芬芳浓郁、香味久长的品质,深受省内外销费者的喜爱。“翠屏绿雪”曾获4、5、6届峨眉杯名优茶奖,“金犍香君”获2009年峨眉杯茶叶评比“特等名花茶”称号。四川清溪茶业有限公司2010年评为乐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曾获四川省质量信用等级A级企业称号、四川省茶叶行业“四川省优秀企业称号”等。
犍为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餐饮服务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务工转移。仅茉莉花基地鲜花采摘期间的5个多月,吸纳农村劳动力约1.2万多人,每月采摘鲜花20天计,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5个月则每人收入5000元。茉莉花茶加工吸纳劳动力1000余人,月收入2000—2500元,务工6个月人均收入1.2万元—1.5万元。
2009年,犍为县委、县政府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川委发(2009)17号文件《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组织力量认真规划,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经川新农领(2009)6号文件批准:犍为县列为全省5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之一。四川省科技厅川科农(2010)18号文批准犍为县新农村示范片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县。犍为县委、县政府以犍委发(2009)18号文件,制定了《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中,以茉莉花茶为主导产业,规划经2010年-2012年的建设,新发展茉莉花1万亩,优质早茶2万亩。任务完成后,全县形成3万亩茉莉花、5万亩优质早茶基地,新增茉莉花茶加工能力0.45万吨的发展目标。并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茉莉花茶加工集中区,培植扶持茉莉花茶加工骨干企业5—8户,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双品牌战略,打造犍为茉莉花茶品牌。同时,争创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1—2户。目前,犍为县政府已聘请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园艺总站及乐山市农业局相关领导、专家等近10人组成专家组,形成创新团队,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犍为的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把脉支招,以科技支撑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现代产业发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可望在规划期全面完成任务。
四、犍为茉莉花茶的主要特点、特色
据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茉莉花,称柰花,也有称末莉、抹厉、抹利、没利、末丽。杨慎丹铅录云:“晋书都人簪柰花,即今末莉花也”。时珍曰:“末利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其畏寒,不宜中土,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有千叶者,红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花(气味)辛,热,无毒。(主治)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亦入茗汤。根(气味)热,有毒,(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9次印刷。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茉莉鲜花含油率一般0.2%—0.3%。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治下痢、腹痛、结膜炎、疮毒的作用。【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8月第13次印刷】。
犍为茉莉花是经长期种植、提纯复壮、择优选育而成的清溪茉莉花品系——双瓣茉莉花。适应性强,丰产性好,产量高且花朵大,瓣厚、洁白,香精油含量高。其香气芬芳浓郁,清香,香味久长的品质,深受花茶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者费喜爱。
犍为茉莉花茶是以中、小叶种茶树独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经摊晾、杀青、做型、干燥、精制等工艺制成茶坯,配以犍为茉莉鲜花窨制,经“择花、炒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茉莉花茶。并具有特殊的“熟香韵味”。茶叶中含一定的茉莉花瓣或不含茉莉花瓣。犍为茉莉花茶是将绿茶经过窨花、择花炒花而制成的再加工茶。用于窨制和择花炒花的绿茶称为茶坯。绿茶中,扁形茶、条形茶、针形茶、卷形茶等都可窨制、择花炒花加工茉莉花茶。
犍为茉莉花茶产品具有“条索紧细均匀或卷曲有致,色泽黄绿油润,香气芬芳浓郁,“熟香韵味”独特,香味久长,汤色黄绿明亮”等特点。经检测分析,犍为茉莉花茶茶多酚含量一般在16.2—18.7%、氨基酸含量4.3—5.1%、咖啡碱含量3.2—4.4 %。同时还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矿质营养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经广西茉莉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0年6月16日对犍为茉莉花茶的检测,共检测10个样本,每个样本检测15个项次,仅一个样本粉末含量茉莉花干(花干应洁净)率不合格,其余各项都合格。送检合格样本率90%,合格项次率98.7%。特别是有毒有害物的含量10个样本各项次都低于《茉莉花茶》GB/T22292-2008的规定检出标准。
犍为茉莉花茶皆具绿茶的特质和茉莉花的芬芳浓郁、香味久长、熟香韵味独特的特点和品质,很受广大城乡消费者的喜爱。
五、犍为茉莉花茶的生产技术规范
(一)茶园建设要求
选择适宜区域,适当集中连片建园。海拔高度大于等于500米左右,土壤PH4.5—6.5范围,以壤土为宜。丘陵区沿等高改成水平梯土,按等高不等宽设置台位。做到台位明显,地埂牢固,坡面水系配套,交通方便,实现平、壤、固、肥、厚的目标。土层厚度不低于60cm,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20g/kg,其他养分含量丰富。水源有保证,茶园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源影响等。茶园区域年降水量大于1000mm,地下水位在100cm以下,10℃以上积温大于等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70%左右。茶园环境应符合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51/336-2009)要求和《丘陵茶园丰产栽培技术规范》(DB511123/T13-2010)要求。
新建茶园秋季在建好的茶园土开种植沟,并按要求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按每亩栽植无性系良种茶(中、小叶种)4000—6000株。采用大行距150cm,小行距35cm—40cm,株距20—30cm双行单株栽植或行距150cm、株距33cm,每穴栽3株,亩栽4000株的单行条栽等。
茶园管理特别注意春、秋季的管理。以有机肥施用为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肥料、农药使用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DB51/337)的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肥料使用准则》(DB51/338)要求,严禁施用国家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未经国家农业部登记的其他化肥、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茶叶的采摘要求:每年2月初—9月底为茶叶鲜叶采摘期。根据鲜叶等级质量要求,实行分期分批留叶采摘,并及时送交加工企业处理。
(二)茉莉花种植技术要求
茉莉花栽培的土壤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酸性—中性的壤土类为宜。土壤环境应符合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和《茉莉花丰产种植技术要求》(DB/511123/T02-2004)、《茉莉花苗木》(NB511100/T05-2002)、《茉莉鲜花质量等级要求》(DB/511123/T04-200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茉莉花》(DB51/T423-2004)等的要求。
(三)犍为茉莉花茶加工工艺流程
犍为茉莉花茶是在四川省《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T731-2007)技术工艺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形成的《犍为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1123/T14-2010)和《犍为茉莉花茶》(DB511123/T15-2010)。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加工工艺流程:茶坯处理→鲜花维护→窨花→通花→收堆续窨→起花→复火→转窨→择花、炒花→匀堆装箱。
犍为茉莉花茶各窨次配花量
单位:% 茶坯(质量分数)
窨制次数 |
一窨 |
二窨 |
三窨 |
四窨 |
炒花 |
合计 |
四窨一炒 |
42 |
36 |
30 |
25 |
25 |
158 |
三窨一炒 |
40 |
34 |
26 |
|
25 |
125 |
二窨一炒 |
40 |
30 |
|
|
25 |
95 |
一窨一炒 |
40 |
|
|
|
25 |
65 |
六、犍为茉莉花茶生产、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
(一)生产规模
犍为县目前有茉莉花面积2万余亩,优质早茶面积3万多亩。年产茉莉鲜花7000余吨,茶叶5000余吨,茶叶加工能力5000余吨。年茉莉花、茶叶及茉莉花茶综合产值4.95亿元以上。预计到2012年末,全县茉莉花发展到3万亩,优质早茶发展到5万亩,茶叶加工能力增加0.35万吨。预计年综合产值可达7.95亿元。比2009年增60%左右。同时将带动基地运输业、包装业、餐饮服务业、农村劳务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的发展和近4万农民增收致富。
(二)主要销售区域
犍为茉莉花茶因其历史地位和产品品质,深受广大的城乡消费者喜爱。产品主要销成都、重庆、绵阳、广元、攀枝花、南充、乐山、资阳、内江、遂宁、巴中、自贡、泸州、雅安等大中城市和广大的县、市、区、乡镇城乡市场,部分销沈阳、新疆等地,有的经转销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三)市场前景
据中国茶叶通流协会调查,全国茉莉花种植不足12.5万亩,总产鲜花8万吨。重点是广西横县、四川犍为和福建政和、宁德及云南元江。四川省是茉莉花茶消费大省,茉莉花茶销量约占茶叶消费总量的30%以上,近年来销量不断上升,尤其是高档名优茉莉花茶(价格在200元/kg左右)的价格上升较大。消费群体也发生较大变化,大中城市和农村市场销量不断增长。2008年销售量上升15%,价格上升18%。2009年销量增18.5%,价格上涨22%。特别是犍为茉莉花朵大、瓣厚、洁白、香精油含量高,生产的茉莉花茶“香气芬芳浓郁,香味久长、熟香韵味独特”的品质,深受省内外城乡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教授赵文欣等专家在评定犍为茉莉花茶产业时指出,在省内很具“唯一性、特色性、规模性、效益性”。发展茉莉花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从犍为茉莉花茶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因素、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规模及市场前景等说明,犍为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在国内有一定的声誉度,市场前景广阔。做好犍为茉莉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于推进犍为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提升品牌形象,促进企业赢利、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二0一0年七月十二日
注:该文发表在《四川茶业》2010年笫一期。同时通过部级专家评审,为“犍为茉
莉花茶”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认证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犍为茉莉花茶”获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主要参考资料:
1、《犍为农业志》 乐内印1994字第051号 犍为县教育印刷厂印刷
2、《犍为土壤》 犍为县印刷厂印刷 1984年6月
3、《犍为县志》(地理志)(物产志) 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版
4、《犍为县志》(物产志) 清嘉庆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