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协信息 > 专家建议

抒农村教育情怀谱富民惠民春秋

信息来源: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12-10-29 浏览:

抒农村教育情怀    谱富民惠民春秋

——记我现代农村教育家赵家骥

本报特约记者  邓  达  责任编辑  谢重

一、心系三农,几十年如一日

1982年,赵家骥调任乐山地区教育局局长。他在犍为县分管教育时,对于教育的整个架构进行的是平衡领导管理。到地区不久,他把不少行政事务逐渐交给别的领导,而自己带人马一头扎进农村,研究农村、农民和农村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他与别人不一样的是把农村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看得很重是因为这方面实在太薄弱,薄弱得几乎找不到;在普教方面,他着手筹划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为“普职成”的概念,形象地称为“三环”。赵家骥有关农村教育的著述丰厚,形成为整套体系。这些著作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写出来的,没有一点象牙塔的味道,受到顾明远、瞿葆奎等著名教育家的高度赞扬,为教育部的领导与联合国官员重视。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处于边缘,像赵家骥这样的教育行政领导属于少数。有慧眼的省上领导曾经想委赵家骥以更大的责任而未果,想必与农村教育的困境有联系。不过,赵家骥却一往直前,探索和积累了特别有价值的成果与经验。

“教育家”不应该是捧出来、秀出来的。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1)具有多年的教育实践历程,是教育实践家;(2)通过教育实践积淀,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教育经验家;(3)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对教育经验的升华,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家;(4)通过高度的教育理论自觉,系统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论家。所以,教育家即是兼具教育实践家、教育经验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的多重角色的有机统一的教育工作者。

赵家骥身上集中体现出这四重角色的特质,践行着教育家的使命、责任与行为。

赵家骥20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从事过科学研究,担任过县委副书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任教育管理教授,在地区教育局局长任上长达18年。现任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与四川省教育学会的副会长兼农村教育分会会长,并受聘于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二、满怀热情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创新实践

赵家骥的教育活动一是贯穿着“三农”事业,他关心农民的生计、情感与呼吁,以“知识为公”做人生的追求;一直始终站在实践前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川省的农村教育研究会是1984年建立的,赵家骥在其中主事,教育厅副厅长向国灵给予了很大支持。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乐山召开12省区现场会,会议充分肯定四川发展乡镇成人教育的经验,并推行乐山的实际、实用、实效的实用技术教育。1987年7月赵家骥总结创造的“短平快”成人教育经验走向世界,在“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受到高度赞扬。

在改革开放中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温江出现专业户家庭技术学校,但是,对于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应该给以承认却分歧很大。参与讨论的人不少,而赵家骥组织了实地调查研究,从实践到理论给以论证,最终给予肯定。1990年10月全国第二次“燎原计划”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在四川温江召开,温江的专业户家庭技术学校成为亮点。1995年全国农村初中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召开,会议肯定了川渝地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乐山市的改革自然倍受青睐。1996年,赵家骥提出的“宽实活”职技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97年乐山市解决农村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关、转、招、辞、退”,被国家确定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工作方针。1997年5月31日原乐山市承担,赵家骥牵头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重大课题《构建农村大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正式通过国家专家鉴定,被认为“国内领先水平”。

退休后的赵家骥,辗转于成都、泸州、乐山、眉山,应邀于四川、全国,对于农村教育,他的调研工作更深入,视野更宽,理解更透,结论更具有参考与指导意义。这个时间里,赵家骥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的命题。2006年11月,由赵家骥倡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与眉山市人民政府等主办的全国“新农村建设与教育”研讨会在眉山召开。2007赵家骥出任川南农村学院院长,该院的教育活动受到国内不少地方的强烈关注。赵家骥以乐山一职中为基础,践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提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113”模式及其“ZGY课程体系。在泸县九中,通过实施农村中学的多模式办学,成就了“农民子女成才的学校”、“百姓心中的名校”的目标。这些工作及经验极富针对性、实用性、理论性,反映着赵家骥深刻理解问题,准确把握农民需求,从而能够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赵家骥的工作风格与袁隆平有近似的地方。除了看书与写作在书房外,其它时间都在现场,他的讲话、报告、文字,充盈着生活的场景、情趣,一个个人物与说话跃然纸上。认识他的人都说:“赵家骥生活在农村与农民中间,他的理论见解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赵家骥是农村教育家!”

三、立足于行动研究的农村教育思想体系

在赵家骥所著的《创造教育论纲》和《教育管理新论》中都坚持一个基本主张:素质教育必须讲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生存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不会生存就说不上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观点。在基础教育要抓以生存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在农村教育要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新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他认为讲理论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比如从短平快到宽实活的创造,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农村教育改革,到农村三环理论的创立;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问题,到113模式和ZGY课程体系的诞生,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理论见解。又比如,从以县为主体,乡为基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管理体制的提出到打破县为主体,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论断,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解决问题而创新的。可以说,赵家骥的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取向,并贯穿行动研究,努力以工作为平台,以课题为抓手,通过研究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赵家骥先生的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取向,并贯穿行动研究,克服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而且,他的思想从实践中来,认识总是超前:从短平快的提出到对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思考和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从重视三农问题到对农村发展变化的趋势的认识,包括对非农化的认识和刮目看三农(1993年在上海,纪念三个面向发表十周年,提出对三农重新界定);从加强生存和发展教育到三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提出;从农村教育为当地服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这些思想总是要先行一步。

赵家骥认为,就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农村面宽量大,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形势严峻却具有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因此,我国农村教育要改革要发展,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必须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走自己的路,构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需要刻意地制造什么模式,而是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去提炼,把那些成功的,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典型个案,转化为具有一般特征的模式。比如,在西部地区最早走向世界的“短平快”模式和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宽实活”模式,就是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具有四川特色,是根据农村和农民的要求去改革,在改革中一步一步地显现出来的。这些不胫而走的经验在联合国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让人折服,被当时的总干事概括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化模式”。

赵家骥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的“三环论”,改变了农村教育单一的体系结构,使原来只有普通教育的农村,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而适应了农村的发展需要。“三环论”包括: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的三环理论——普职成相互交叉、沟通、渗透的理论,短平快成人教育理论,宽实活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三会”素质教育理论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执行主席顾明远教授评价《三环论》: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贡献。“您做了一件大贡献。我在想两点,一是过去老宣传外国教育家,似乎中国没有教育家,您不就是中国的教育家吗?二是教育家必须从实践中来,必须从教育第一线中来,您在教育第一线,从实践出发,提出问题,上升为理论,为教育科学增添了宝贵的财富。这是十分可贵的。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搞理论的同志很难深入实际;而搞实践的往往又事务缠身,有些同志是没有时间去研究,有些同志是懒于去研究。象您这样在第一线忙忙碌碌但又能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发表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室主任李少元评价“三环论”是国内最先进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农村教育新体系的三个基本元素——“三元”,“三元”围绕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目标,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这一基本途径,既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又在教育形式上相互交叉,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在教育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教育效果上相互促进;三种教育如同三个圆环,围绕共同的中心目的相互“套扣”在一起。三元教育不仅反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在教育的局部环节上。这种理论注重三元教育的科学组合,强调三元之间的交叉是有极限的,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职员条件、人力因素不同,构建不同的三元教育模式。“三环论”较之其他的“三教”统筹理论,首次较好的揭示了“三教”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三教”统筹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说:“《三环论——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是一本力作。理论联系实际,有很多创新。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赵家骥多年对农村教育的眷顾,在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众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有价值的成就。

赵家骥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立足农村教育,将教育行政工作与教育研究工作和谐统一,以研究之风带工作之风,形成了一系列农村教育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开创了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产生了惠及广袤农村天地的教育行动影响。赵家骥关于农村教育形成的一套体系,其核心是农村教育问题,也即农村问题;理论的基础是对于农村与农村教育实际的“与时俱进”的跟踪调查研究;认识特点是重视与尊重群众的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要具有可行性与可能性;理论的叙述直白而简明,显示出中国学者“平正通达”的传统。

而今,年迈古稀的家骥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不辞辛劳奔波于农村教育天地,笔耕不辍抒写教育理想与情怀,主要事迹如下:

其一,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为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成果的有效性,发动了42个市县参加该项目的研究和实验,有62个单位承担了实验项目,长达6年,最后写出了洋洋百万字的正式出版物。这是十分少见的大规模的实验。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基层学校少走弯路,他逐一指导,使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都明确任务,理顺思路,帮助解决难题。使参研单位和参研人员得到有效提高。仅仅龙马潭区通过几年的研究任务,就成长了160多位科研骨干。该项研究在国内最早就城乡一体化开展实验,并最早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其二,承担四川省战略课题,对“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探索实验,并总结提炼了温江区“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三环节”模式。该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操作性。引来了全国研讨会在此地召开。

其三,运用陶行知思想创造性地创建了川南农村社区学院,经过两年运转,取得明显效果,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立足当地,服务四川,影响西部的计划正在逐步实现。

赵家骥作为中国当代农村教育家,秉承了陶行知先生一代的教育家传统,继往开来,树立了新时代的典范,其精神与实践品质将激励与范导当下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之风。

播种辉煌——记当代教育家赵家骥 载东樱著《教育三部曲》之三《播种辉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东樱原辽宁铁岭市教育副局长,后专事文学创作

播 种 辉 煌——记当代教育家赵家骥

心网之五:直面农教脊上——赵家骥连收金秋

浩浩环宇,小小地球。个人拼搏真像海滩拾贝孩子面对茫茫大海时难免的自惭渺小。然拼搏中的发现却连结人类智慧长链中美丽的光环。

恩格斯论马克思贡献时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我以迁移法思考我钦佩的教育同仁赵家骥——一位长期甘洒几倍于常人的汗水与心血,在中国农村这块最亟需教育之水浇灌的贫瘠热土上,以拓荒者理念与操作的执着,追求收割一个个丰实金秋的教育家,他,该为如是的幸福者。

赵家骥,四川省眉山市农民的儿子,典型的个子矮、心性高、魄力大、出手快的男子汉,1960年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社会大海里历经大学任教、机关任职、科研做事、7载县委书记等几个生命驿站,终自1982年始,走进乐山市教育局长室,至此,他人生坐标,便不动不摇地定位于历史的永恒了。直到世纪之交退下来,他的眼,他的心,他的身,仍迷恋于事业的根,像世人深深依恋着生他养他的故土。

中年挂帅,壮志盈怀,尤在80年代云蒸霞蔚的中国,立于新的起跑线的赵家骥,眼睛燃烧起渴望,理智饱和着激情。

他统领教育局一班人马,像拉网似的在全市17个县(区)走访调研,细细察看教育丛生四伏的危机,冷静地为乐山市550万农村人口(当时全市总人口650万)的农村教育号脉。

在洪雅县将军乡福钟村,他发现一簇美丽的火光——该村老支书毛家和动员建校时动情地讲:“我当共产党书记多年,一批批孩子都挤在当年地主大院的学校上课,连人家地主都懂得办学,我共产党书记怎么不能?”他带头集资,村民们纷纷解囊。后来他瘫痪了,还让人把他扶上牛背,到建校工地指挥------

现实总是讲述新奇的真理。

这农民自己建校的火光,就是渴求文化教育的农民心灵的真理之火!

抓住它!扩展它!思想者赵家骥一叶知秋,把该乡当成典范推向全市,以代表民众的权力意志,迅而燃起全市集资办学的冲天火光!

迎着火光,他的思维轻艇仍向纵深破浪疾驰。

既然分田到户几乎等于二次解放了的农民开始走向富裕,迸发出兴办教育的空前热忱,稍加引导便聚成滚滚热潮,何不从机制上将其巩固下来,纳入管理渠道,以应急危机,缓解困惑,便民利国,如此这般,农村教育岂不可以亮出一片曙色?

探索冲破旧模式的困笼,新思维透过重重迷雾显现灵光。赵家骥面临即将润育而生的变革理念,忽感一阵激动的震颤。

他将这项梳理成以“放权”为核心,以县、乡、村“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为内容的系统意见,于1982年正式上书国家教育部;并拟出实施方案,1983年他选择三个乡试点,翌年在全市铺开。

人类任何理念及操作方案,都鲜活在一定时空里,并为时代领航。历史告诉未来:赵家骥总结了“以县为主体,乡为基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催化了两年后中共中央推出的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两者精神十分吻合),而且还以乐山市大大超前的实验举措给全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以标准化的动作示范。自然,赢得国家教委甚为关注的目光和不同寻常的赞语。

进深山者才见山珍,潜大海者方得海宝,赵家骥眼盯神思农村越久,对这教育看得越真。

他欣喜而感,伴之在经济转轨、教育升位、农村致富的全新背景下,笼罩我国悠远教育的古老帷幕正缓缓揭开,教育舞台将进入一个广阔、优越发展空间而跨越式突进之时,也必然接受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及与之俱来的告别昨天的剧烈阵痛。

他惊震而觉,农村教育沿袭升学模式的羊肠窄道构成了对农村的社会、经济、群众的油水分离的危机,教育的升学目标、单纯功能、单一结构、陈旧内容(方法)、枯竭投入、薄弱队伍,构成了与农村发展的水火不容的矛盾——这三大危机、六大矛盾像一个作茧自缚密不透气的厚厚的网,正严严实实蒙上双眼,裹着手脚,扼住走向朝气蓬勃的农村教育的喉咙。

他清晰而视,一地穷,穷在人才匮乏,没有高人难成伟业;一人穷,穷在志短,智低;志短不致富,智低不会富。

再开阔视野,从四川看外省,拿中国比日本,赵家骥激动了,感悟了,心路朗亮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拧在一起,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火辣辣的崛起情结胶合在一块,催化他急急做起农村教育系列大文章。

还是进教育阵地头一年,赵家骥在丹棱县一所乡农校里,见到校长正在为招生发愁,经过考察,他提出了改成教长班为主为短班为主,改学文化为主为学技术为主的主意,实践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到第二、三年,他又借用国人耳熟能详的排球快攻战术“短平快”,给乐山农村成人教育模式以庄重命名。

短,指每一次学习的时间短;平,指把握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快,指捕捉科技信息快,反映市场变化快,所学技术见效快。“短平快”教育模式本质是实用速成。

这个模式太可农民的心了。他们时间少,没人教,又急着科技致富,做梦都想像禾苗施化肥那般立竿见影,就像仙人指路那样茅塞顿开,让瓜果又大又甜,蚕菇又多又好------

对此,赵家骥理性钻研很深,实践推广极快。全市以乡镇农技校为依托,办起果、蚕、菇、药、竹编等几十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学习人数从1983年的1.7万人激增到1986年的60多万人,显示了开发千军万马农村智力的惊人效应。尝到甜头的农民扑向短平快培训,如蝶儿恋花,峰儿采蜜。1986年,国家教委简报推出“短平快”,并在乐山召开现场会,各大报刊蜂拥抢报。1987年8月,“短平快”又跨着知与行矫健的步履,亮相在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的国际讲坛,赢得满堂喝彩------

与“短平快”有异曲同工之效的姐妹篇,是赵家骥于1989年推出的“宽、实、活”职教办学模式,即“宽基础、重实践、活模块”的教学模型,把教育和经济实实惠惠融成一体。

是时,我国农职教表象办得如雨后春笋,内里却卷起学生流失潮办学滑坡的逆浪。赵家骥不敢苟同于此祸源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众议俗论,一针见血指明此乃照搬中专办学模式,学生没有“一专多能”不会动手的苦果。

新模式的宽,指专业覆盖面要宽,主学一门专业,兼学相关专业课程,学得十八般武艺;实,指内容实际,强化实践,培养动手、经营和解决问题的真本事;活,指学籍管理、招生对象、办学形式都要活,可把三年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分阶段取得学分,积满分数毕业。

现实的碰壁不会自行峰回路转,理念的出新才能引领现实走向柳暗花明。

出新的理念是神奇无比的魔术师。

赵家骥理念旗帜一亮,办学思路立变,勃勃生命力又回到农村职业教育校园,学生几乎不再流失,办学效益赫然。引来参观人趋之若鹜,采访者络绎不绝。笔者在该模式实验场亲眼看到“桑蚕自织”的奇迹;利用趋光原理,桑蚕吐丝不作茧,直接成形,蚕宝宝取代了纺织姑娘,神了!难怪省领导题词赞为:“惊世国宝”、“华夏一绝”。“宽实活”创造,被举荐于诸多权威著作,还在五大洲23个国家参加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引起轰动反映。

赵家骥还以博大胸怀,以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眼光,对农村教育全景进行了三元构建,即把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视作相互间交叉、渗透、补充、促进而有机组合的三元因素,使各自教育功能因相互映照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设计一个精妙图示:三教如同三个半径相等的圆环,它们围绕一个中心点相互套在一起,三园联系越紧,交叉越大,育人效果越显著,反之亦然。此论带出“一条龙工程”:以县职成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校、初中为龙身,村组为龙尾,一级带一级,滚雪球,以抓粮、菜、药、茶、竹等项目,农户产业化生产为目标,让一条条项目巨龙迅速腾飞起来------赵家骥出版了洋洋45万言的《三环论》,还有《构建农村大教育》等多种著述。

古云:十年磨一剑。对赵家骥,改“十”为“廿”更准确。20多年来,虽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然一位农民之子,痴心于农村教育的初衷纹丝未改,名缰利锁,世俗羁绊,休闲娱乐,统统踏在脚下为尘。他没有周天,没有假日,风里来,雨里去;抓紧白天,咬住夜晚,透支生命地工作,阅读、思考、研究,给乐山教育换了个模样,推出一个个令世人惊喜的历史跨越性发现,结集20部700多万言的扛鼎之作,以攻克农村教育的若干难题而获得79项成果奖,让理论踩着实践脚印不停地奔走。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人奇迹。

打印本页】【返回上一页】【关闭

版权所有:乐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蜀ICP备09038323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乐山市中区柏杨东路218号 电话(传真):2443359

技术支持:好易通科技